中文版|English|日本語|한국어.

景区介绍

中国湖笔文化馆

 


中国湖笔文化馆建于20109月,总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,本馆以湖笔文化为主线,围绕善琏湖笔历史、湖笔制作技艺、笔工传承、笔工社会习俗等核心内容,全面展示湖笔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品味。

第一展厅是序厅。上方悬挂着一支巨笔,长2.10,寓意本馆的建造时间是2010年。在巨笔的四周有四座桥,《湖州府志》当中记载,“善琏镇在府城东南七十里,一名善练,以市有四桥曰‘福善、保善、庆善、宜善’,联络市廛形如束练,故名。”

第二展厅主题是华夏湖笔著千秋,主要讲述毛笔的起源。

馆中展示的殷王朝青铜器上的“金文”、商代甲骨文上的图案及文字,线条匀称而流畅,象似一种毛笔的东西画上去的。由此推测,毛笔的产生在五六千年以前。

战国的枝条笔、湖北随州擂鼓山、湖南长沙左家公,这些笔最大的特点是将笔头包围在笔杆的外围,并用丝线缠住。

到了秦代,又有了新的改良,将笔管一头挖空,将笔头嵌入其中,这与湖州现在的制笔方法是相似的。叫秦笔套。

展厅中几幅图描述的是湖笔的起源。宋朝时期,由于安徽战乱,笔工避难他乡。到了南宋时期,京城迁到了临安,就是现在的杭州,使得离杭州很近的善琏制笔业兴起,从此中国的毛笔走向了湖笔时代。

为什么湖笔会得到这么多人的赞赏呢?湖笔对三义四德的追求非常高,所谓的三义就是“精,纯,美”,四德指的是“尖、齐、圆、健”。

二楼首先展示的是与湖笔有深刻渊源的名人。

王羲之,晋代书法家,在湖州任太守时,经常和笔工一起研究切磋制作技艺,使湖笔更加符合书法家的要求。

书僧智永,王羲之的七世孙。他在善琏永欣寺出家,曾在永欣寺阁楼临书,写《千字文》八百卷分赠东南诸寺,三十年写就《真草千字文》,他爱笔如命,圆寂时抱笔而终。

赵孟頫,字子昂,湖州人,赵孟頫在书画艺术创作生涯中,为湖笔的对外影响力,作出了极大贡献。

苏东坡,宋代书画家苏东坡,字子瞻。在湖为官期间写下了许多赞美湖州的诗篇。

吴昌硕,民国年代书法家,字仓石,湖州安吉人。清晚期海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,为“后海派”中的代表,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。

第三展厅主题是天工技艺甲天下,主要讲述湖笔的制作工艺及材料工具的展示。

湖笔的制作工序有笔料、水盆、结头、蒲墩、装套、镶嵌、择笔、刻字共八大工序及120多道小工序。

第四展厅主题是名匠老号承万世

善琏湖笔的制作技艺千百年来都是以家庭传承、师徒传承的传统方法沿续至今。从元代开始,笔工的地位开始被重视,靠的是当时书画名家、有识之士的提点和推荐。在清朝到民国期间,善琏的笔工纷纷在全国各地开设笔庄,大都以自己的名或姓来命名。北京琉璃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,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,它起源起于清代,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,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,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。

第五展厅主题是民俗乡风留遗韵

湖笔的原产地是善琏,湖笔的祖先就是秦朝大将蒙恬将军。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,相传是“笔祖”蒙恬和“笔娘娘”卜香莲的生日,善琏本地都会举行“蒙恬会”。2009年,“蒙恬会”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第六展厅主题是笔都浓墨谱新章

善琏湖笔作为独特传统工艺,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和爱护。曾获得中国十大名笔的殊荣。

湖笔艺人杨卓民、李荣昌、邱昌明、杨松源等,曾多次赴京参加会议,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和行业部委的荣誉表彰。


景区门票
虚拟景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