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版|English|日本語|한국어.

湖笔文化

善琏制笔业大约始于晋代。相传秦代大将蒙恬创毫于世,善琏人便以笔业为生。在这里,人们根据西晋崔豹所撰的《古今注》中,关于“蒙恬始造,即秦笔耳。以柘木为管,鹿毛为柱,羊毛为披”的说法,以及《湖州府志》上记载的:“博物志云舜造笔,小博物志云蒙恬造笔,古非无笔,但也用兔毫,自恬而且制法较胜于故,至今善琏者必祀恬为笔祖耳。”等史料记载,历代尊奉蒙恬为笔祖,其湖笔制作工艺,也一直禀承恬之制法,且延续至今。

 

从元至清,善琏镇几乎家家制笔,制笔名匠辈出,工艺不断进步,湖笔量大质优。清乾隆六年(公元1741年),善琏笔工经营的“王一品斋笔庄”,在湖州城内创办,成为我国最早的集湖笔生产和经营为一体的专业笔庄。随后,又逐步扩展到北京、上海、苏州等地。“戴月轩”、“李鼎和”等名店笔庄,相继问世。至此,善琏古老的湖笔制作工艺如日中天,蜚声海内外。

到民国初年,仅善琏镇从事笔业的已达300多家,笔工1000余人。镇上有皮毛行4家,笔杆行4家,还有一些采购、儲运商若干家,年产湖笔48万支。在这个时期,善琏湖笔的制作工艺,已达到了炉火纯青、精湛无双的地步。行内称善琏湖笔是尖、齐、圆、键,“四德”皆备,享有“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”之赞语。

抗日战争时期,湖州沦陷。善琏百余家笔店为避战乱,举家迁居上海、苏州等地,大部分笔工因此失业,被迫改行,致使湖笔停产达3年2个月之久。 到解放前夕,善琏的制笔业还一片凋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笔工纷纷返乡,重操笔业。在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,1951年,成立了善琏湖笔同业会,1956年办起了湖笔生产合作社,1959年又分别创办了善琏湖笔厂和含山湖笔厂。“文革”给湖笔生产带来灾难,许多名牌产品以“复旧”之嫌而停止生产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湖笔生产恢复生机,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。善琏湖笔厂、含山湖笔厂等生产厂家,成为传承湖笔传统工艺的主要企业。他们所生产的双羊牌、双喜牌湖笔,成为中国湖笔的名牌产品。

精美绝伦的湖笔,以其独特的魅力,深受书画名家和政界人士的喜爱。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,生前十分喜爱湖笔,曾写下“湖上生花笔,姑苏发一枝。”的赞美之词。启功、李苦禅、沙孟海等我国著名书画家,常用他们喜爱的湖笔,为善琏写下诗篇,留下墨宝,以表达他们对善琏湖笔的爱慕之情。

邓颖超等中央领导出访时,常用善琏湖笔作为国礼,馈赠国际友人。刘华清、李铁映等中央领导,曾先后来善琏参观视察,给善琏笔工留下了美好的记忆。

善琏湖笔经过几十代人的传承发展,已成为我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中的一朵奇葩。在这个小镇上,子从父业、妻拜夫师、母带儿徒、四代同堂的“湖笔世家”十分普遍。如今,善琏镇从事湖笔作坊及个体经销户的有92家,从业人员达1350余人,年产湖笔800万余支,湖笔已成为善琏镇的一大传统的手工艺产业。2005年,全国轻重工业联合会、文房四宝协会联合授予善琏为“中国湖笔之都”的称号。2006年善琏湖笔制作技艺,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2011年以来,两次被文化部授予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称号,可以相信,善琏湖笔的传统制作技艺,在各级政府的关心爱护下,一定能得以健康的传承发展。






景区门票
虚拟景区